騰飛文化
——文化源自傳承,珍品來自用心——
2010年佳士得秋拍上,一對清雍正禦製掐絲琺瑯雙鶴香爐以1.295億港元落槌,創下了掐絲琺瑯器的世界拍賣紀錄。
↓↓↓
2011年,香港佳士得,一對「清乾隆禦製鎏金銅胎掐絲琺瑯春壽寶盒」拍出了4273.722萬元的天價。自此,景泰藍成為收藏界的新寵。
↓↓↓
明景泰禦製掐絲琺瑯纏枝番蓮蓮蓬紋盒,拍賣價1057.25萬元。
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回紋三足蓋鼎,以725.04萬元拍出。
那麼如此天價景泰藍究竟為何如此神秘?
景泰藍又叫掐絲琺瑯,俗稱「琺藍」,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。
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製胎,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,
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瑯釉料鑲嵌填充在圖案中。
這道工序完成後才是反復燒結,磨光鍍金。
可以說,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工藝,又利用了瓷器工藝,
同時又大量引進了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,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。
傳說在元朝初年,皇宮失火,金鑾殿與眾奇珍異寶燒成了一片灰燼。
但廢墟中多出了一件色彩斑斕晶瑩閃耀的寶瓶。
皇上得到此物愛不釋手,當即傳下一道聖旨,
調集京城所有能工巧匠,限期三月仿造,如若不然,全部殺頭。
聖旨一下,大家都百思不得其解,不能參透這上天所賜的工藝。
最後隻能求助於京城第一名匠「巧手李」,傳說他是女媧後人,
因其善做奇巧工藝,才有了「巧手李」這一名號。
不久,「巧手李」稱女媧娘娘身披霞衣、腳踏祥雲給其托夢雲:「寶瓶如花放光彩,全憑巧手把花栽,不得白芨花不開,不經八卦蝶難來,不受水浸石磨苦,哪能留得春常在。」
「巧手李」參透此夢,原來皇宮大火,金鑾殿裏寶石金銀燒熔在一起形成此瓶。
並下聖旨,不論「巧天工」 製作多少寶瓶,均歸皇宮所有,因為這種珍品是皇宮裏一場大火燒出來的,於是人們都稱其為「奇寶燒」。
而女媧娘娘所雲的「不得白芨花不開,不經八卦蝶難來,不受水浸石磨苦,哪能留得春常在」,
正是關鍵的五步:掐絲、點藍、燒藍、磨光、鍍金。
“掐絲”
用鑷子將壓扁了的細紫銅絲掐、掰成各種精美的圖案花紋,
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銅胎上,然後篩上銀焊藥粉,
經900度的高溫焙燒,將銅絲花紋牢牢地焊接在銅胎上。
“點藍”
所謂點藍,就是給景泰藍塗上色料,這種釉料以石英、長石、硼砂等礦物質經高溫燒製而成,
質地很細,像是沙子,但不粘手。這樣的藍料,燒出來有如玻璃,流淌著晶瑩的光彩。
點藍最神奇的地方在於,設計圖案中並沒有標注顏色,作品中花是何種色調,鳥是什麼色彩,
背景是塗藍還是描綠,對比是柔和還是強烈……全都在點藍大師的心裡面。
他們不拘泥於色彩的限製,完全憑經驗和想象選取顏色,
搭配色調,而圖案的明暗變化、色彩的深淺過渡,全在大師的構思之中。
製作精良的景泰藍作品,對點藍要求很高。一片花瓣,要描繪顏色的漸變,
就要由深入淺潤染幾個層次,才能表現出花朵特有的美感——這也是景泰藍的魅力所在,
如果一朵花瓣隻塗一二種顏色,功夫省了,景泰藍之美也消失了。
“燒藍”
燒藍與點藍是相配合的,點一次藍就得燒一次。整個胎體填滿色釉後,
再拿到爐溫大約800℃的高爐中用一些礦物石頭粉作燃料烘燒。
色釉由砂粒狀固體熔化為液體,待冷卻後成為固著在胎體上的絢麗的色釉。
此時色釉低於銅絲高度,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,再經燒結,
一般要連續四五次,直至將紋樣內填到與掐絲紋相平。
“磨光”
燒完藍後,景泰藍表面的釉料薄厚不均,要將其磨平,使掐上的絲顯露出來,
這便是景泰藍製作的關鍵一步:磨光。與「掐絲」、「點藍」工序不同,
大師先將待打磨的成品套在轉輪上,用粗砂石和細砂石將釉面磨平,
再用黃石、椴木細磨,直到磨出景泰藍特有的光亮。就在這樣的旋轉中,景泰藍告別黯淡,周身散髮出新鮮的光彩。
“鍍金”
將磨平、磨亮的景泰藍經酸洗、去汙、沙亮後,放入鍍金液糟中,
然後通上電流,幾分鐘後黃金液便牢牢附首在景泰藍金屬部位上了。
再經水洗衝淨乾燥處理後,一件斑斕奪目的景泰藍便脫穎而出了。
鍍好金的景泰藍再配上一座雕刻得玲瓏剔透的硬木底托,更顯出景泰藍雍容華貴、端莊秀美的姿色。
物品不能言語,它的價值和傳承,全仰仗人心的取向。
600年來,景泰藍的雍容華貴從不因歲月而磨滅。
心系景泰藍的林徽因先生在她離開塵世時不忘囑咐,
「景泰藍是國寶,不要在新中國失傳。」 是的,國寶,國之瑰寶,與世同輝,不應有憾。
-------------------- END --------------------